阳明在给黄宗贤的信中说的很明白:近世儒者的病根在于无必为圣人之志。这又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物,不得清脱。所以必须去掉心中之物,才能摆脱经验世界加给人的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在追求人性复归这一点上,德国的哲学家,包括马克思最容易与中国的思想家说到一块去。
阳明简易直接的心学,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化约为三字真经:致良知。
嘉靖四年已酉,他给学生魏师孟写扇面,几笔就勾勒出心学的方程式: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
第十二回通脱深美
1狂者机趣
阳明贬低傲,却赞美狂,他现在已不会有浅层次的自相矛盾了,也就是说狂和傲在他这里是不相连属的,甚至是根本相反的:傲,是什么都不信,是可怜的自以为是;狂,是大信,信仰超迈现实的更高的价值世界。大个不恰当的比方,那些嫉妒他的阁臣是傲,而他原先是狂,现在则连狂也超越了。他现在常爱标举的意象便是凤凰翔千仞之上,既是自期也是自诩。无论是什么,这个感觉都不坏。
他自知他的狂是他获谤遭忌的原因,但他反省到过去有乡愿的意思,也不能与官僚系统和谐,所以干脆来个直以良知而行,纵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我也只依良知而行。但他总是不厌其地告诫学生必须&ldo;除却轻傲&rdo;。轻傲是狂的末路,是狂的堕落形态。狂,志存古道,是有理想的英雄主义。傲则是变态自尊,傻乎乎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邹守益自我总结获贬谪&ldo;只缘轻傲二字&rdo;,阳明马上鼓励他:&ldo;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rdo;
康德说,除非我愿意我行事的根据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否则我将不那么做。阳明的致良知就是要在行事时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但他知道依良知也依然不免受毁谤,用他的话说就是圣人也免不了。因为&ldo;毁誉在外的,如何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rdo;
也有轻官重道的人,绍兴知府南大吉,年岁地位都不轻了,近狂而不傲,听说了王学的宗旨,便来当门生。他性豪旷不拘小节,有悟性。一次,他反问王:&ldo;大吉临政多过,先生何无一言?&rdo;王说&ldo;何过?&rdo;大吉一一数落,王说&ldo;我言之矣&rdo;。
南问&ldo;何?&rdo;王说&ldo;我不言何以知之?&rdo;南说&ldo;良知&rdo;。王说&ldo;良知非我常言而何?&rdo;。大吉笑谢而去。
过了几天,南又来忏悔,觉得自己的错误更多了。王说:&ldo;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rdo;
正因为他忙于入圣,而疏漏了官场规则,考查时被人挑剔,但他给阳明的信只字不提这一套,还是请教如何自新。只以&ldo;不得为圣人为忧&rdo;。阳明大为感动,让学生传阅他的信,并在回信中相当全面的给他讲了良知的本性:
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浴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斋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源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
总而言之,良知比上帝更万能,但王也说惟有有道之士,才能见良知本体。
这个南大吉成了王门的功臣,在本年即嘉靖三年,他开辟来稽山书院。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南让山阴县令&ldo;拓书院而一新之&rdo;,为了让老师来讲学,也为了尊经明道,南很快就王学化了,他认为:&ldo;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匿矣。&rdo;这年十月,南又辑录了老师的论学书两卷,与薛侃在赣州刻的三卷合成五卷本的《传习录》,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答聂豹「文蔚」》第一书。其实在封信对于已熟识王学的人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它只是简练地概括了王的主要想法而已。王在结尾处说:现在&ldo;良朋日集,道义日新。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rdo;说明王的确很快乐,获大自在。
这个聂豹,《明史》说他是&ldo;倾狡之徒&rdo;。他是王在江西时,从远处遥望过大师一次,后来到山阴来问过学,但没有入王门。在阳明死后四年,他这个苏州知府,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应该归功于王学,才对着王的木牌,磕头拜师傅。他后来也成为王学后劲中的一派。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王学在王身后的势力。
还有一个六十八岁的民间诗人,来游会稽山水,听了阳明的讲座,就不走了,强拜阳明为师,他问的问题,颇好玩,如帮他弟弟贩粮食,陪了老本,连累了许多人,他认为是自己不老实之过。王答,认识到不老实是致良知的结果,否则,&ldo;却恐所谓老实者,正是老实不好也。&rdo;但一个将近七十的人,因听到了一直想听而听不到的声音就真诚的当学生,诚如阳明所说,是大勇者。阳明为他写了一篇《从吾道人记》。诗集中有四首与他唱和的诗,说他头发虽白人并不老,&ldo;赤子依然浑沌心&rdo;,从吾道后已得意忘言,&ldo;不是当年只苦吟&rdo;。
2美学天地
阳明在学生的包围中,恢复了诗人的本色,他的守丧期已过,现在是嘉靖三年八月了,中秋节,他在越城区中的天泉桥的碧霞池上设宴让学生会餐。有百十名学生&ldo;侍坐&rdo;,就象《论语侍坐章》所描绘的气象一样,只是王这里有酒肉,规模--学生人数也比孔子当年大多了「当然人口总数也大多了」。酒喝得半酣,歌咏声起。人们都敞开了性子,&ldo;自由&rdo;活动起来,有的投壶,有的击鼓,有的泛舟。阳明心中很舒坦,找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欣然吟出&ldo;道&rdo;在言说、或者说言成道身的《月夜二首》,用月来喻人,月光喻人的自性--良知,外在的闻见道理便象是遮月的云雾。云雾不碍月体的自性明亮,去掉云雾,月光又会重放光明。他告诫人们要守住自性,莫辜负只有一次的人生,千万不能象汉学家、理学家那样去做制造云雾的工作,做支离破碎的学问,说蒙胧影响的糊涂话,从而死不见道。他想到的合适的人格类型是那位在《侍坐章》说自己的志向就是在春风中游泳唱歌的曾点:&ldo;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rdo;
曾点运用的是意象表达法,用一种生活场面体现出一种生命风格、精神境界,因为当时孔子既不赞同颜回的、也不赞同子路的,却&ldo;喟然叹曰:&lso;吾与点也!&rdo;居然赞同这个逍遥派的志向,引起后世儒者的百般解释。有的说这是天下归仁、家帮无怨的大同境象,有的说这是天人合德的逍遥气象,等等。阳明复述这一&ldo;故事&rdo;有以孔子子况之意,孔子的风格就是淡薄宁静、&ldo;无可无不可&rdo;,既不枉道求荣、降治辱身,也不隐居放言,只是从容中道。阳明认取的只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