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言、历史与文化
语言和文字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一直是拥有语言和文字民族的重要的事情。青海民族学院教授贾晞儒教授在2002年第1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蒙古语言与蒙古族历史、文化》,阐述蒙古语言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交际工具,而且是蒙古族文化、历史的载体。他的语法结构、语义构成、语义演变等都表现着特定的文化蕴涵,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蒙古族的拇指崇拜
拇指崇拜是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央民族大学的胡格吉夫副教授在2001年第6期上发表题为《论蒙古族的拇指崇拜》,讨论蒙古族拇指崇拜现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蒙古族拇指崇拜与蒙古族的神话、民俗、尊右习俗都有关系。古代的蒙古人神话了在狩猎过程中箭手的拇指作用,因而产生了拇指崇拜。蒙古人认为拇指是男子汉的象征,英雄人物的化身。
元代有关回回的立法
元代回回是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色目人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在立法方面他们得到很多优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东平博士在2001年第6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元代关涉回回立法初探》,探讨元代回回在立法方面得到的优待。在行政法规方面:元朝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族不平等,全国居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学术界没有发现元朝政府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然而四等人的划分在实际执行的诸多政策、法令、法规中却反映出来;元朝政府在职官制度中做出规定,一些官职必须由回回或色目人担任;在科举中也给回回人优待;在阴叙方面回回人也有比汉人高的特权;丁忧等一般的法规等方面回回都得到优待。在刑事法规方面,一是给予并保护回回人的一些特权;二是除了对回回人的一些特别规定外,回回人需遵守通行的法律法规。此外,在经济法规和民事法规中都有给予回回人或色目人的较高权利。这些都以制度或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宗教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一个民族的宗教,对研究其民族的历史、经济等都有好处。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的孙悟湖先生在2001年第6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点评元朝宗教的特点。元代宗教派系繁多,呈现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宗教融合大潮下的斗争性、信仰主体的复杂性、宗教气氛的浓郁性和宗教团体的等级性等特点。
阿拉善蒙古与清廷的联姻
阿拉善的蒙古人原属于漠西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其牧地东邻宁夏,西接甘州,北近瀚海。领主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今分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有清一代,阿拉善是清朝皇帝实行政治联姻的重点部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的杜家骥教授在2001年第5期《民族研究》上发表《阿拉善蒙古与清廷联姻述评》,揭示清廷与阿拉善联姻的特点及政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满、蒙古、汉血缘融合等。阿拉善蒙古是清代西部蒙古诸部中惟一与皇家有联姻关系的部落,而且世代通婚,杜教授根据清皇族《玉牒》辑得该部与皇家联姻27次。清廷与阿拉善的联姻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清朝前期,因为与噶尔丹的战斗,清朝不能忽视有重要军事地理位置的阿拉善地区,同时,阿拉善蒙古的领主和罗理是青海蒙古顾实汗之孙,顾实汗的子孙不仅驻牧青海,而且进驻西藏,控制藏区。这也是清廷联姻的原因之一。后来,上层之间的联姻关系在皇家联姻的基础上形成,因此可以说,有清一代,皇家与阿拉善蒙古之间的联姻关系在特殊原因,如战争等因素下中断外,一直被持续着。因清朝皇家后代中有很多汉族皇妃所生的格格出嫁到阿拉善,因此,在血缘上可以说是满、蒙古、汉的融合。
德国出版的桦树皮蒙文文献
2000年德国中亚研究所的伊丽莎白&iddot;乔多博士的研究成果《蒙古科学院收藏的从哈剌布罕&iddot;巴尔嘎松发现的桦树皮文献》出版。此书是整套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的成果,以后将有成果陆续发表。该书由序言、导论、原文语言特征、正文、术语索引、参考书目和原文影印件等7部分组成。该书公之于众的文献残片有240件,分属42种文献,主要内容有:
1.皈依佛陀方面的7篇经文;
2.崇敬圣观世音菩萨之类经文,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一种缩写等8篇经文;
3.威德金刚颂1篇;
4.祭祀黄财神经文6篇;
5.格斯尔汗祭词2篇;
6.高僧大德颂4篇;
7.阿勒坦汗赞歌1页;
8.熏祭用品的来源及其礼仪祭词2篇;
9.招魂词及祭火招词4篇;
10借助神力庇佑平安之咒语5篇;
11禳灾劫难之咒语2篇;
12历法书7篇;
13占梦篇4篇;
14星占术5篇;
15中阴四部偈文。等。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乔吉和中央民族大学的乌力吉在2001年第3期的《蒙古学信息》上发表题为《〈关于德国出版的桦树皮蒙文文献〉兼评〈蒙古科学院收藏的从哈剌布罕&iddot;巴尔嘎松发现的桦树皮文献〉一书》介绍和评价了《蒙古科学院收藏的从哈剌布罕&iddot;巴尔嘎松发现的桦树皮文献》。此批桦树皮蒙文文献是1970年由h&iddot;普日莱和e&iddot;b&iddot;莎符库诺夫率领的蒙-苏历史文化考察队在坐落于蒙古国布剌干省南部的达新齐苏木所在地以西12公里处的哈剌布罕&iddot;巴尔嘎松古城遗址中发现了1400多块写有蒙古文和藏文的桦树皮,学者们认定此文献是17世纪前半叶的产物。此批文献中的一部分法律文书已由蒙古国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h&iddot;普日莱教授公开发表。乔吉和乌力吉在桦树皮文献的成书时间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成书应该在西藏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初期阶段;另外,还注意到文献中出现的中世纪古蒙古语,如13-14世纪蒙古人使用的月份的说法;同时指出了有些解读的明显失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