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7月17日7:40
七月中旬的锦城最是闷热不过,早上的气温并不高,但足以让人从汗水淋漓中起床。
全国人民都在早九晚五的时候,报社的作息时间却和大学生一般,坚持着早八。
不过更苦逼的是,学生有寒暑假,但是打工人却没有。
记者这个工作更是如此,上进心强一点,便是全年无休的节奏。
公交车门口的刘涓涓叹了口气,紧了紧挎在身上的大包,义无反顾的冲下了车。
迎面而来的,便是脱离空调范围后空气中的湿漉漉热气。
她很想买辆车来代步,哪怕是辆哈飞路宝也好。
可是打工人打工命,命不好的她,完全没这个能力供车。
打工致富,这完全是天方夜谭。
龙蛇各有道,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来钱的渠道。
比如网站编辑,主要的工作就是转载其他媒体的稿子。
每天都有类似kpi的考核,要完成一定的数量类似100or200篇,才能拿到全额的绩效工资。
但是如果他发客户的推广稿件,一篇几十块,每天来个10篇左右,一个月下来远比自己的工资高。
而且全是个人收入,私下交易还不用缴税。
媒体记者的灰色收入也是跟随着他的工作内容产生的。
比如说,某企业私下里找到某记者,请他给自己写一篇报道,发布出来就给一笔钱。
反正记者的工作,本来就是写稿子嘛。
这样,记者每月悄悄的写几篇“客户稿”,收入颇丰。
这只是灰色收入来源之一。
记者平时去采访企业家、参加发布会,企业请旅游,逢年过节的,都能收到车马费等现金红包(500-1000元不等)和礼品。
再比如,作为撰稿人替企业写稿,一篇1000左右。
不过,这些都是小额收入。
对于记者而言,一些没有发出去的稿件,才是最值钱的。
哪怕是在物价低廉的世纪初,这样的稿件也是6位数起步。
无非是刊印之前,先让相关企业预览部分的内容而已。
钱到位,稿件不稿件的就无关紧要了,都是‘还不成熟’的内容,需要雕琢。
一来二去,大家都成为了朋友,客户稿的资源也就有了。
作为一个入行还没两年的菜鸟记者,刘涓涓还没有固定的企业朋友,自然连小额收入都不会有。
在报社大楼背后小巷子里的包子店门口买了个包子,一杯豆浆,刘娟娟站在路边恶狠狠的咬着。
没办法,包子这种味道大的食物,是被办公室明令禁止的。
但刘涓涓最好的便是这一口,只能忍耐着闷热站在店门口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