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最快更新[630kan。cc]
课程摘要
39、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我们内在的因缘,是充满解脱的因缘。这两个因缘,首先我们要清楚内外两种因缘。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本来没有错,它也就是显现一种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因缘它会刺激我们的内心,它不是只有果报存在。当这个外境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会带动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牵动我们的妄想,而妄想最后形成了坚固的执着。我们一般人是很难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们一般人会在生命当中变成障碍重重,其实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叫「心随境转」,我们太重视外境的变化了。
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一个烦恼障。我们很容易生起贪瞋痴的烦恼。面对如意的境界起贪爱,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痴;接下来,烦恼相续的活动,就会推动你的身口意去造业,就变成业障了;然后这个业力成熟以后,就在三界得果报,就变成报障。所以当你不能够跟外境脱离的时候,就堕入了生命中的一种恶性循环:烦恼障带动业障,业障带动报障。
直到有一天,我们修学佛法,开始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叫做「回光返照」。我们除了攀缘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观照智慧去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做一种调伏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现。
到底什么叫做罪障凡夫,到底什么是功德庄严,它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看你对外境攀缘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对内心的安住调伏有多大来判断。
所以当我们能够慢慢地透过前面的智慧的观照,从向外的攀缘慢慢地引导到向内的观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有所谓的功德了。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哪些功德出现呢?我们如何从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程,怎么样提升到一种解脱的功德?
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盘,所以叫做菩提或者叫智德。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
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就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烦恼给你的冲击跟压力。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么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了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地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把内心当中、在无量生命的经验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
第二个,权智。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
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他不适合苦谛,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这个假观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另一方面观察众生根机的差别,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
40、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修学提出的四个重点。
第一个,持戒。净土宗我们要先求临终无障碍。我们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所以临终的正念是要有条件的,我们没办法做到无条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萨,什么条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但是我们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个安稳的条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业力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勤修忏悔,严持四重。你要创造一个让你临终正念有利的条件,你必须在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是第一个,持戒。
第二个,净土。我们对弥陀的皈依,信愿持名。第三个,观心。这个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调伏力、引导力。第四个,善友为依。善用团体共修的力量。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所以持戒、净土、观心、善友这四种力量,你如果能够遵守,你就容易达到临终的正念。
诸位!学佛,有一个观念很重要,这个信仰就是相信真如。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无明的力量。你前生、过去生留下来的,不能怪现在的你。第二个就是一种真如的力量,你开始启动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
所以我们会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远记住,无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虚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实的。你要永远记住,它不是你的对手。如果你觉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对真如皈依不够。正常情况,邪不胜正。那你为什么为邪气所侵呢?因为你正气不足,你对正的力量顺从不够。正常情况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我们没有看过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只要把电灯点亮——光明就会出现,你不要管那个黑暗有多暗。
所以佛教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我们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我们在乎的是你未来是什么,你是不是能够把握未来。那么你要把握未来,要去开创未来,一定要在你的烦恼当中建立一个反转的系统——就是觉悟的力量,否则你临命终时谁都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们不能消灭烦恼的势力,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产生一种反制的力量,存在烦恼当中,只要你把这种力量放进去,临终稍微听到佛号,稍微有一点开示,就能够把你的开关启动,你就有救了,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这是关键;因为善根可以破坏烦恼。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讲了,这些还没有入真实圣道的阶位,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双修,但是我们看它的每一个阶位,完全从智慧的善根来判定一个人的高低。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说这个人福德资粮到什么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从「菩提」跟「涅盘」两种善根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
答案是:福报是生灭法,它靠不住。因为你今生福报大,你可能福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了。所以福报不能当作判定标准,它是靠不住的。因为你今生有福报,你来生不见得有福报;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来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的。
所以我们不用福报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因为这是靠不住的。善根不可破坏,它只会暂时地被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会因为你福报差,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会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线,把它启动起来。善根叫做金刚种子,但是福报不是金刚种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列入阶位的判定标准,因为它是变来变去的,说不准。
研讨7、你要从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你走进了佛堂、提起佛号的时候,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从一念皈依的心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声音再听回去,当你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了变化。因为你除了是一个罪障凡夫以外,你的生命创造了两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弥陀的力量。
什么是心灵的力量呢?套蕅益大师的一个专有名词说: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自性本来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没把它释放出来、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透过理观,把那些障碍我们内心的问题都消掉,你的心更加地灵活,更加地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了。第二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你启动了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议。
那么这两种是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从这个心力带动佛力,我们可以知道,你内心的力量是主动,佛陀是被动。也就是说,你准备了三分,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了五分,佛陀给你五分的功德;你准备了十分,阿弥陀佛把所有无量光无量寿全部送给你。
所以同样一句佛号,谁能够把佛陀的功德全部释放出来,就各凭本事了。因为同样一句佛号,佛陀是平等的。身为佛陀他没有偏心的,他没有锁定哪一个目标,说要对谁特别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只是跟阿弥陀佛结结缘,因为你没有准备好。
那么我们从这个心态的准备,大致分成两类来看:
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一种人是消业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创造了多少佛号,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一天打下来不可思议,创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里去呢?跑去消业障了。他打完以后很轻松,他做生意很顺利,这是消业障式的念佛。因为他没有理观的带动,只有信仰、信心。
当然,身为刚开始的初学者,这可以理解,但是你应该可以再进步。慢慢慢慢地你要学习经论,知道怎么去面对你内心的世界,怎么去调整自己,去加强你心灵的素质,加强你心灵的力量。当你心灵力量准备好,你的明了的心在跟佛号接触时,这个佛号就不是一般佛号,佛陀给你更多的东西,因为你准备得更好。
所以我们就会从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间的那种安乐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宝珠,因为你准备好了。所以你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观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就是一个人是走到人天的安乐道,一个人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这两个道路,跑道不一样,因为你的心态提升了。
那么,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消业障的念佛,怎么提升为一种往生式的、理观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号以外,要有智慧的引导,这两者就差在这里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来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质。
一个初学者你是不能够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的。初学者要把理观、事修切开来分成两块,要分开操作。你一开始到佛堂的时候,要先拜佛,因为你的身心粗重。让身心调柔,调柔一段时间以后,稍微经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时候先念佛,把心静下来,可能十五分钟,可能三十分钟,就专心听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无分别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顺从弥陀的音声,你相信这个音声是无量的功德,它一定会救拔你。第二个,你相信这个音声一定会带你到净土去,只要相信就够了,带一点信仰。这个时候心中是不动名言的,只有声音,法界一声。
那么事修一段时间以后,你开始把佛号停下来,修理观。观照你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空、假、中三观。当然这个空假中三观等于是三种观法:第一个,观照真如;第二个,观照众生;第三个,观照佛陀。就是慢慢地安住、调伏、引导。理观一段时间以后,再恢复到念佛,再事修,就是这样调配。但是主修是持名。
那么理观干什么呢?你要调伏烦恼的第二念,就是为临终准备。你要有能力去调伏,就是说做第二念的调伏,你要为临终储备一种调伏的力量。你每一个观照,在你的内心当中都会加强一种力量。临命终的正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这个能量你要去储存。所以我们刚开始是理观、事修,事修、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