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最快更新[630kan。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页。
我们上两堂课讲到什么是佛陀,现在这一科讲到什么是道法。佛陀的法严格来说有三个重点:安住力、调伏力跟引导力,这三个力量以安住为根本。
我们要面对无始劫的妄想,要处理无始劫来留下的生死业力。我们一生当中,生生世世,要处理的人生问题太多了,很多很多要处理的。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安住,找到一个家,你不能没有家。一个流浪汉他要承受风吹雨打日晒,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动。他只能够利用没有下雨、没有台风时,才能够去做事情。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家,不管是下雨,不管是台风,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有家的,只是我们选择了不愿意待在家里,我们愿意跟妄想在一起,这是众生一个很大的盲点。明明受到妄想的伤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离开它,不想离开它。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块没有风雨、没有烦恼、没有业力、没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安住的家。
你不可能永远活在没有人刺激你的状态,不起烦恼的时候,把冷气打开来,你才可以修行,才可以提起佛号。你这句佛号生起来要具足太多条件了,这句佛号也太脆弱了,你怎么禁得起临命终时的考验呢?那时你全身插满了管子,那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候啊!所以,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这个家是很坚固的,不受干扰的。这个家是哪里呢?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嘛。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妄想,本来就有烦恼,本来就有业力,那这样子人生就没有希望了,佛陀也不要出世了。那么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因为本来就是这样子。但事实上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是后来才变成这个样子。
因此我们应该把失去的家找回来,这叫安住真如。你必须把这个家建立起来,后面才有资格去处理调伏烦恼、导归净土、导归菩提,还有调伏力,引导力的问题。你的心整天动荡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没有家,修行就很麻烦,永远进进退退,人生充满了变量。
首先要知道,我们无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问题要处理,这是没办法,我们要对过去概括承受,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过去,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不逃避过去,但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来,那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来面对业力;本来没有老病死的角度来面对老病死,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时间成功的。
禅宗的祖师把佛法修学分成三个道次第:
第一个,你刚进佛门,内心很欢喜,这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古人说有相行。你心中很多的愿景,希望能够透过今生的修学,来生有美好的快乐果报,这个可以理解,安乐道。所以我们愿意做义工,愿意利用人家睡午觉时,偷偷跑去扫厕所,我们心中有愿景。今生痛苦没关系,我积集善业,来生照样可以享受快乐的果报。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有相行嘛。但是你慢慢慢慢地告诉你自己,有相的果报会触动生死业力,你要付出代价的,一个甜美的蛋糕里是有毒药的。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地从有相行提升到无相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一段太重要了。整部《楞严经》就在讲这个观念,告诉你怎么样离一切相。好的相状、不好的相状,通通不要管它。刚开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拒绝它几次,它就没有力量。这个妄想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大的,每次都随顺它,辗转增盛,《楞严经》说的“自心取自心”,结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满足你的妄想,随它的愿,结果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了,因为你打妄想的时间比较多,念佛的时间比较少。所以你不对治妄想,临终的时候,就糟糕了。因为你心中有两个势力:一个佛号的势力;一个妄想的势力。
我们要做到不随妄转,第二个阶段很重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要见相离相,虽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诉自己安住,不随妄转,因为这个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没有必要去招惹它。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业力,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件事情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的。你看我们现在操心说,这个人还没有回来,那个人怎么样。诸位你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会因为你的操心而改变事实。要知道你打妄想是白打了,打妄想倒不如去佛堂念佛。所以第二阶段很重要,离相清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离相就是《楞严经》的思想,但是仅仅离相还不圆满,因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华会上“即一切法”,佛陀告诉你,再把相状找回来,借众生的相,来修你的六波罗蜜的法。但是那个时候心情不一样了,你是见相离相。那时你心中有众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执着,只是暂时借用。很多人都劝我要赶快讲《法华经》,我说不要急,先学《楞严经》,修离一切相。
有一位禅师,在行脚时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他远远望去,在山顶上有一个茅棚,山下几乎没有路可以走上去,因为全部长满了草丛。看样子这个人在上面住很久了,因为没有路可以走上去。所以这位禅师很辛苦地才登到山顶,找到这个茅棚,跑过去敲门。这位修行人一看:欸,有行脚比丘,就请他进来喝一杯茶。这位行脚比丘就问修行人说: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问这个问题,内行人!内行人不会问,你一天拜几拜?念几声佛号?这些是枝末。他说你心中是安住在什么道,才能够住下来?(得何道理在此修行?)这位住茅棚的比丘说:“几年前,我看到一头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位行脚比丘问:“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茅棚比丘回答:“等待泥牛浮出水面。”
这头泥牛沉入水中,古人讲那头牛就是指我们的心,这颗心以前打太多妄想,现在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以空观的智慧好好洗涤这头牛身上的污垢。意思是必须让自己的妄想先沉淀下来,等到这头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头干净的牛了,是一颗离相清净的心,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时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借众生的心来修布施,借众生的心来修持戒,借各种因缘来念佛,这句佛号是坚固的,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突然间他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喔,因为你没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到安住的问题,以本来无一物为住。
好,我们现在透过前言,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我们现在有资格来讲到修行的调伏力跟引导力了。
甲二、正文分四:乙一、发心篇第一。乙二、正见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证果篇第四。
我们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当中有四科:第一个,发心篇第一;第二个,正见篇第二;第三个,修行篇第三;第四个,证果篇第四。前面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因地的修学,第四个是果地的功德。
乙一、发心篇第一
我们先看第一篇,发心篇第一。发心篇当中有四个主题:
第一个,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为什么要发心,先说明它的道理。第二个,辨心愿为立行的标准。如何来发心,发心有几种差别的标准。第三个,别明发心的差别因缘,我们如何才能够正确发心。第四个,结示发心的功德以劝修,我们如实发心,有什么样的好处。
丙一、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
先看第一个,心愿为修行的先务。就是说,修行为什么要先设定目标,先说明这个道理。
看经文。
(一)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