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内经》原古文
素问第47章奇病论
古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歧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歧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馀,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馀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脇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歧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馀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歧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馀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馀,二不足。歧伯曰:所谓五有馀者五病之气有馀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馀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二、周易哲学解析〈素问·奇病论〉:探寻生命奥秘与疾病之因:
《素问·第47章奇病论》中所记载的各种奇病异象,如同生命之书中的神秘篇章,引人深思。而借助周易哲学的深邃智慧,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这些疾病背后的奥秘。
在这篇奇病论中,黄帝与歧伯的对话揭示了人体与天地之间微妙的联系。就如同周易中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变化,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这似乎是胞之络脉绝的表现。在周易中,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阴阳失衡的一种体现。胞络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这种联系如同卦象中的相互关联,一旦失衡,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治之奈何”的疑问,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阴阳变化中找到平衡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病脇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的息积病,如同周易中事物的积聚与停滞。不可灸刺,而需以导引服药来调理,这也反映了在处理疾病时,不能过度干预,而要顺应其自然发展的道理。
“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的伏梁病,其风根与气溢的特点,让我们联想到周易中事物的变化与流动。不可动之,否则会引发其他疾病,这提醒我们在对待疾病时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加重病情。
“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的疹筋病,以及“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的厥逆病,都让我们看到了疾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周易哲学中,这种多样性也体现在卦象的变化与组合中,每一种情况都有其独特的解读与应对之策。
“有病口甘”的脾瘅病、“有病口苦”的胆瘅病,更是反映了五行之气的失衡与调节。五味入口,脾为之行其精气,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便会出现疾病。这与周易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契合,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与情志的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有癃者”的病症,呈现出“五有馀二不足”的状态,这种内外失衡的情况,如同周易中阴阳的不和谐。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生而有病巅疾”的胎病,让我们意识到生命在孕育之初便已受到影响。这与周易中事物的根源与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醒我们要关注生命的早期阶段,为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病痝然如有水状”的肾风病,更是强调了疾病的严重性与危险性。不能食善惊,心气痿者死,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在周易哲学中,我们也应珍视生命的每一刻,努力寻求健康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素问·第47章奇病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疾病与生命的新窗口。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体与天地、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我们在医学与养生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指引下,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追求健康与和谐的美好境界。
三、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黄帝内经》中各类疾病:
(一)阴阳平衡与疾病:
阴阳对立:《周易》中阴阳是核心概念,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黄帝内经》关于疾病的阐述中,健康的人体是阴阳平衡的状态,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阴阳失衡的结果。例如,阳气偏盛可能表现为热性病,阴气偏盛则会产生寒性病。就像自然界中白天阳气盛、夜晚阴气盛一样,人体也需要阴阳的动态平衡。如果打破这种平衡,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比如,过度劳累、熬夜等行为会消耗阳气,使人体阳气不足,而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的环境或者过食生冷食物,则会导致阴气过盛,这些都可能引发疾病。
阴阳转化:周易哲学强调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在疾病方面,一些疾病在初期可能表现为阳证,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转化为阴证,反之亦然。比如,某些热病在初期表现为高热、口渴、舌红等阳热症状,但如果病情迁延不愈,耗伤人体正气,可能会出现阳虚的症状,如畏寒、肢冷、脉沉等。这种阴阳的转化提示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要动态地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五行生克与疾病:
五行相生异常:《周易》的五行思想中,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宇宙的平衡。在《黄帝内经》里,五行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当五行相生的关系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就会导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目眩、烦躁等症状。
五行相克失衡:五行相克也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机制,但如果相克太过或不及,也会引发疾病。比如,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如果肝气过旺,就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在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通过调节相关脏腑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通过补土生金的方法来治疗肺气虚的疾病。